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团情快讯 >> 正文

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简报第二十八期

     发布日期:2019-09-20     浏览次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风

寻找记忆中的声音,探寻最质朴的艺术原音

   (通讯员:高杏019年7月1日,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赴湖北秭归峡江号子调研团队利用暑假,实地走访了峡江号子发源地屈原镇(青滩镇),深入认识、了解峡江号子发展历史及现状,考察当地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帮助当地通过认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当地文化自信,以实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一非遗项目。

    实践团队首先去到了屈原镇政府,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引荐下拜访了屈原镇镇志总纂杜远海老先生。陆老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非常欣慰,他谈到,现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只记得轰隆的马达声,而逐渐忘却了老一辈留下的本根文化。峡江号子对他来说,在小时候是赚钱来维持家庭生计,现在,是那种坚韧的号子精神指引着人生轨迹,一直潜藏在细细碎碎的日常生活里。

    在杜远海老师的指引下,实践团队将目光锁定到镇里号子文化最为浓厚的长江村,在长江村村委会崔旭东主任的介绍下找到了当地优秀民间艺人江安佐老先生。江老已是80岁的高龄,仍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在讲述过程中说到兴高之处,老人不禁手脚并用,喊了一段当年的号子,团队成员也因此得幸耳闻了纯正的青滩峡江号子。

    在杜远海老师的指引下,实践团队将目光锁定到镇里号子文化最为浓厚的长江村,在长江村村委会崔旭东主任的介绍下找到了当地优秀民间艺人江安佐老先生。江老已是80岁的高龄,仍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在讲述过程中说到兴高之处,老人不禁手脚并用,喊了一段当年的号子,团队成员也因此得幸耳闻了纯正的青滩峡江号子。

    严明军老师为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峡江号子的本质、种类、内涵,与其他号子的区别,强调峡江号子反映的是群体(船工)的生活,而不是以某个具体的人或物为载体。峡江号子讲究“一人领,众人合”,喊了以后能够一起使上劲,把船拉离险滩,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严老说到:“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当初一步步将船拉起来的情景,因为没见过。我们主要是通过一种艺术形式能将船工当初的生活再现一下。”

    而董长华老师则是真真正正的船工,他在船上工作了数十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55岁从船上退休后,他加入了峡江号子表演队,从船工变身为演员,将自己从事了数十年,祖辈从事了一生的工作,变成艺术的形式,展现给来到三峡的人们,当年干活时的一声声吆喝就是他们唱响的歌。

    在实践活动最后一天,实践团队去到了民间艺术爱好者、组织者胡新民老师的家中,胡老师通过手机投屏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青滩历史课。并在秭归县融媒中心看到了峡江号子的现场表演视频,为调研活动收集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通过这次实地走访考察,亲自倾听非遗传承人现场演唱峡江号子,实践团队成员对峡江号子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然而,物质实践生活的演变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走向衰亡的命运。把握文化的时代内涵,将不断演变的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征,牢牢把握文化的时代脉搏才能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

    峡江号子目前的确面临着失传的严峻问题,严明军老师以华阴老腔的成功转型为例指出,要传承峡江号子,首先得“能让人生存”,其次是“要有好的条件”,最后是“有好的想法,做成一个精品”。具体来说,峡江号子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前景,能够吸引追随者;峡江号子传承人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人才和物力财力支持;峡江号子要融入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时代流行元素,打造艺术精品。

    我们团队成员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峡江号子表演创作中合理利用VR虚拟技术等现代化舞台传播技术,融入现代流行因子,改变传统宣传方式,如可利用网络进行平台直播等新的传播方式,实现“内容+渠道”双创新。还可融入时代潮流,设计文化周边产品,如帆布袋、手机壳等,实现文化内核再造。甚至可以迎合年轻受众的喜好,根据峡江号子的表演内容和精神内涵制作相关的正能量表情包,传播其中蕴含的拼搏奋斗精神。

    谭副馆长向实践团队强调:“造就峡江号子的原始生态不会再呈现,社会也在向前发展,峡江号子的传承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是记录和保留,在几位传承人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据了解,目前秭归县已举办过多次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的活动,也在加紧对峡江号子等非遗项目的文字资料编纂工作。

    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揭开了峡江号子的神秘面纱,了解了峡江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也正因为切身感受到了峡江号子的魅力所在,实践团队相信它一定可以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关爱流浪猫狗,用爱温暖生命

——湖大哲院学子探访城市流浪猫狗回家之路

   (通讯员:张硕自2018年下半年起,全国各个城市陆陆续续颁布城市养犬条例,城市养犬和流浪猫狗问题日益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公私合伙或合营的PPP模式也逐渐兴起,专门的政府部门设立起来。但是我国各个城市的推进进程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具体了解养犬条例的实施情况,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以武汉市为例,进行了走访活动,想通过了解政策措施的具体执行情况,寻求城市养犬和流浪猫狗管理的最佳办法。

    小组成员根据查阅到的武汉市现存的动物保护的社会组织,实地走访了小动物保护基地、宠物店、宠物医院,了解了养犬条例和流浪猫狗的管理现状,在认识到城市流浪猫狗管理逐渐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些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7月3日,小组成员来到了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基地,采访了基地的饲养员和负责人,对该基地的运营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保护基地现有300-400只狗,主要来源于街上的流浪猫狗,饲养员对这些猫狗定期检查,病狗都送往合作的医院。养犬条例出台后,助养的方式逐渐减少,基地现在有100只左右的狗被助养,每只狗有10-20个助养人。但小动物保护基地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工作人员短缺。在职工作人员工资少,我国动物保护的观念和滞后的发展环境,使较少的人自愿加入到动物保护的组织之中。义工以女生为主,主要集中在周末,平时基地的运营无法保障。第二,资金不足。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款,政府补助几乎没有,最长出现过2-3个月的资金链断裂。这导致基地无法收留新的流浪猫狗,整个基地的运营和发展受到威胁。第三,来自政府的帮助少之又少,光靠社会组织的力量,不能有效管理城市的流浪猫狗,还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基地是小组社会实践的第一步,流浪猫狗的生存状况深深刺痛着大家的心。

    7月4日下午,小组成员再次出动,走访了两家宠物店,两家均出售宠物,为宠物提供美容等服务。据了解,被购买的宠物狗的数量远远多于宠物猫的数量。宠物狗的数量远远多于猫的数量。就宠物猫狗的来源来说,店主主要自己配种,也会从外引进优良品种。第二家宠物店会接受一些别人弃养的狗,但是还是会拒收来历不明的流浪狗。对于流浪猫狗的问题,第一家店主表示无可奈何,第二家店主持旁观者的态度。宠物店对于流浪猫狗也无能为力。小组成员发现,这些私人经营对宠物店都以盈利为主,对流浪猫狗的整治问题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且养犬条例颁布之后,城市养犬门槛提高,将一部分未完全具备饲养能力的人拦在门外,购犬人数减少,宠物店将以提供服务为未来主业。宠物店的未来经营和转型问题有待深入探究。

    7月5日,小组走访了两家宠物医院,武汉市的宠物医院都是私立的,大多数和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基地并没有合作关系,但表示未来愿意提供帮助。每个区都有几家规模大的宠物医院可以办宠物证,但是有否宠物证对就医没有影响。在宠物医院基本没有遗弃宠物的状况出现,没有能力救治的可以通过爱心捐款的方式。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政府部门和社会私立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使得颁布的措施和预期效果存在较大的落差,要想措施“接地气”,推进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是必由之路。

    经过对以上社会组织的走访调研,小组发现,公司合伙或合营的PPP模式应该是现阶段整治城市流浪猫狗问题的有效途径。尽管政府部门已经加强捕捉流浪猫狗,但是一味的捕捉和杀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和宠物医院合作,给狗做绝育手术,降低繁殖的速度。定期为小动物保护基地提供资金,将捕捉的流浪狗送至保护基地,政府和基地的合作可以促进基地的发展完善,基地的发展又可以减少流浪猫狗的数量。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宠物小镇等宠物经营发展新模式,其中,浙江温州的宠物小镇已初具成效。武汉市在发展宠物经济的进程上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较为滞后。只有政府愿意提供帮助,社会组织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城市治理的新方案,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这无疑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暑期乡村行,悠悠秸秆情

——湖大资环院赴武汉黄陂调研秸秆处理现状

   (通讯员:邓紫薇7月6日,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暑期乡村行,悠悠秸秆情”调研秸秆处理现状团队赴武汉市黄陂区展开此次实践活动,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实地走访。本次实践,围绕秸秆综合利用的中心,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为样本点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多种方式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情况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同时,将秸秆资源再利用,综合利用等思想传达至民众。

主要种植作物及收割方式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资源丰富。黄陂区主要种植的作物为水稻,且为一季种植,一般4月初至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实践队第一站来到了新十公路寅田村,七月,放眼望去水稻都是绿油油的,空气也十分清新。田里有正在除草的农民叔叔,实践队员从叔叔那里了解到,水稻成熟后,老一辈的农民是纯手工收割:先用镰刀成“矩形”整列割下水稻平铺在稻田里,晾干后捆成一捆捆用扁担挑到打谷场,牛拉着石滚子将稻粒从秸秆上碾下,剩下的秸秆要么喂牛要么用来烧火做饭;年轻一辈的农民得益于机械化的普及,直接用喂入联合收割机将割下的水稻穗部连同茎秆全部喂入脱粒装置中,完成稻粒与秸秆的分离,最后秸秆被切碎留在田里。

秸秆传统处理方式

    在走访了除寅田村以外的村落后,实践队员发现,现阶段农民大多选择机械化收割稻谷、还田处理秸秆。这种方式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一位现种植23亩水稻的种植大户在采访时表示:“我种了30多年田,手工收割过机械化也收割过。机械处理秸秆,处理地越碎花的钱越多。而且秸秆碎在田里不容易处理,让它腐烂需要雨水充足还需要足够久的时间,有时候下一季作物还会减产,种田成本增加了,越来越不挣钱了啊!”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实践队员们在讨论过后发现秸秆还田并不是处理秸秆最优的方式。为了增产增收,农民不得不施肥以应对作物产量下降的情况,可是施肥过后就会把这些未腐烂的秸秆埋在地下,导致细菌和虫卵繁衍生息,为了消灭病虫害,农民又不得不喷洒农药,毫无疑问这又增加了种植成本。因此,秸秆还田虽然不像焚烧一样会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实施,秸秆还田的弊端已经凸显,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让秸秆利用更加科学呢?

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秸秆资源高值化利用可以强有力推进科学规划生态区域发展和生物产业布局,大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建立作物秸秆资源高值化利用创新技术,是现代生物产业创新和环境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践队员在向农户们普及秸秆用作发电原料、生活燃料、食用菌基料、三合板材料等其他广泛用途时,不少农户表示只听说过生活燃料—沼气这一利用方式,在邀请其中一位农户带实践队员前往沼气池观看时,该农户难为情地说到:“早些年政府没有出台“禁烧令”的时候,处理秸秆的方式以直接燃烧为主,中间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建了沼气池,大部分秸秆放入沼气池做了燃料,烧火做饭变得非常的方便,还能用于照明等等。后来种田赚不了多少的钱,家里的青壮年都出外去打工谋生了,老人小孩子只能耕种一点点地,也没有什么精力去养鸡养鸭的,因此也就没有了生产沼气的东西,沼气池没办法继续使用,秸秆也就没办法被利用。”目前来看,农户们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有关部门还需加强宣传工作。

    一周的时间队员们顺利走访了约一百户人家。对比全手工劳作和机械化操作,团队对当地的秸秆处理情况和利用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一阶段圆满完成,现阶段主要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初步分析。

下一篇: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简报第二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