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风
湖大学子走进农村 了解“厕所革命”进程
(通讯员 钟瑜)7月4日,湖北大学楚才学院“落轩”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黄冈市黄州区堵城镇开展实践活动。“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情况与农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该实践旨在调查堵城镇“厕所革命”的进程。
上午九点,“落轩”团队来到堵城镇老街村村委会,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一户刚刚建成的“三格式”化粪池。随后,团队成员在村干部的介绍下走进堵城镇人民政府,与负责“厕所革命”项目的徐书记进行了座谈。
据悉,2017年12月召开的湖北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了推进“厕所革命”的目标,堵城镇于2018年1月份进行了入户调查,将5443户需改建的家庭记录在册。2018年3月份首次下发了《湖北省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18)》,并于5月份正式发布并启动相关工作。堵城镇于5月份正式开始了“三格式”化粪池的改造,本次厕改规模极大,需将旱厕和水厕均改成“三格式”化粪池。
徐书记在座谈中提到,该地区在改造之前没有专门的管网系统和设施对厕所排污物进行收集和处理,大部分直接排入长江。现在实行了“五统一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同所标识、统一标准补助、统一运行管理、分乡镇组织实施)的策略。其模式是以水冲式管网收集建设为主,以“三格式”化粪池收集处理为辅。实施的具体方案是每户铺设“三格式”化粪池,家家户户通过铺设的污水管网相连,最后在尾端进行集中处理。针对有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家庭不适合单独设立“三格式”化粪池的情况,政府采取建造大化粪池的方案,将这些家庭排污物通过管道系统汇入大化粪池集中处理。经管网收集的污水可通过“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智能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 G818918-2002)中的级B或一级A标准。
如今,“厕所改革”第一期工程正在进行,预计铺设管道长度2.6公里,耗资近1600万。目前为止,1985户家庭厕所的改造已经完成,第一期工程预计于10月份完成。本次改造由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并通过严格招标选出有资质的建筑施工队,最后的成果经政府验收。
访谈结束后,徐书记还展示了许多有关“厕所革命”的文件资料和相关数据。并表示欢迎团队前往参观“厕所革命”的一线建设情况。
大学生赴浙寻根 探寻滕氏家族传承现状
(通讯员 孙冰倩 王吉玥 摄影 张犇)为响应国家号召,更实际有效地参与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由来自湖北大学的7名大学生组成的“寻善滕之根——滕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播研究”团队在7月10日来到浙江金华杨塘下村进行为期4日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深入农村,深度调研关于滕氏家族代际传播、家族历史文化传承、家风建设的历史传承与现状。
滕氏家族代际传播是国内家族中的优秀典范,且滕氏家族最重视“善文化”的传承,并营造优良的家风。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关注家风传承,湖北大学学生奔赴千里来到滕氏家族宗祠所在地浙江金华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实地走访村庄建筑、游览了解滕氏家族宗祠、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进行访问交谈。
团队首先拜访了杨塘下村村支书滕永才,在和谐的氛围中,滕永才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村庄现状与滕氏家族历史。随后,村妇联主席刘丹带领团队成员参观游览了滕氏宗祠,介绍宗祠文化与先祖历史,并在村庄多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考察。
团队先后采访了杨塘下村好家风传承人好婆婆滕月香、前任村大队长老党员滕培基、村内宣传负责人徐向茹、坚持研究家谱的滕荣招,在他们娓娓道来中切实感受到了滕氏家族的传承与历史。村民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发展建设,滕月香20多年没有与媳妇红过眼、徐向茹连续5年坚持到村里福利建设“老人食堂”为独居或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做饭、滕荣招从2006年就开始研究滕氏家谱、传播滕氏文化……这些故事给团队成员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好的家风建设离不开干部的带头,“我们的村干部滕根良、滕永才等一批人乐于奉献,在他们的带领下,就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我们凝聚力很强。滕氏先祖的精神世代传承,我们不会忘记,善良根植在每一个滕氏后代人的血脉中。”村妇联主任刘丹说道。
因为村民的热情好客与积极配合,为期4日的调研顺利完成,团队成员收获颇丰,获得了大量关于滕氏家族代际传播与家风建设的第一手资料。接下来,团队也将持续关注滕氏家族的相关动态,撰写调查报告,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让滕氏家族研究成果为其他家族的文化历史代际传播和家风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
重走知青岁月之路,追寻延安璀璨星河
(通讯员 张倩 摄影 刘港)7月10日,湖北大学“重走习总书记知青岁月之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重走习总书记知青之路,追寻青春足迹,感受知青岁月。
重走知青路,岁月谱华章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从梁家河村口乘坐电瓶车前往梁家河景区。上山途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一座座淤地坝。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知青旧居1号和知青旧居2号。炕上破旧的被褥、有些破损的书桌、墙上满满的旧报纸……物无言却胜有言,知青当年的艰苦生活跃然眼前。
知青旧居3号分布着沼气展室、缝纫社、代销店和磨坊。习总书记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发动群众办起了代销店和磨坊。看着还保存完好的磨具,来此参观的40年党员田佩明颇有感触,他说:“当年习总书记因为家庭原因来到梁家河避难,进行劳动,经过先到群众里,再融合群众,群众对他的支持很大,他也为群众做了很多贡献。”
漫漫山路遥,苹果远飘香
随后,团队走过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重重大山前往山地苹果种植基地。每走一段路,旁边的指示牌上都写着2015年习总书记回访时在这里下车说过的话。寻寻常常的漫漫山路,留下了习总书记的步步青春足迹。在爬山途中,团队对游客进行了采访。谈到对梁家河的印象,来自江西的万永红表示,习总书记是个知行合一的人。我们想通过来这里了解这四个字背后的故事,更好的去感受和理解习总书记的大智慧。对于年轻人而言,要向习总书记学习,敢作敢当、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走捷径,习总书记当年来到这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为村里作出了许多贡献,习总书记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经过四个小时的山路到达苹果园后,团队对苹果园管理员王红荣夫妇进行了访谈。王红荣表示,梁家河现在比以前好了很多,以前是靠种地,现在靠旅游业。回忆起习总书记初来梁家河的情形,他说道:“那时他们住在山沟里,穿着不好,吃的玉米团子,主食是馍馍。后来习总书记帮我们修水坝、水井。他实在,靠谱,受过苦也能吃苦。”墙上挂着2015年习总书记回访时他们在村委会门口的合影。访谈后,王红荣带领团队参观了苹果园。被包裹着袋子的嫩果点缀在果树上,层层叠叠。
此间岁月长,“故乡”永难忘
下山后,团队参观了村史馆。村史馆详细地记载了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习总书记曾说道:“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团队“走”过习总书记每一段路,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深沉而浓烈的情感。随后,团队参观了梁家河民间艺术馆,感受当地的文化风俗。
最后,团队拜访了习总书记的“老房东”刘金莲。窑洞里全是照片,里面大部分是习总书记与老人的合影。谈到习总书记,她说:“总书记对人好,能吃苦,能干活,帮大家打了井,修了坝,为村里做了很多事。”
通过实践,团队成员深深的体会到习总书记当年知青岁月的艰辛,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我们年轻应该以青年的习总书记为榜样,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团队成员石江域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