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团情快讯 >> 正文

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简报第一期

     发布日期:2018-09-01     浏览次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风

随习总书记脚步看许家冲村前世今生

(通讯员 曹传博 林强)76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这个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份考察过的移民新村又热闹了起来,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移民新村建设团队来到了这里开展他们社会实践调查。当地村委会主任刘正军在开始与他们进行了热情交流,团队对于许家冲村的一些情况也在这之后有了更多的了解。


下午恰逢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与相关领导干部重温习近平考察许家冲村之路,学习深化习总书记的相关指示和精神,团队便与一行人一同展开学习。队员何剑锋说道:“没想到这次社会调查还能接触到当时习总书记的考察之路,学习相关精神,真的非常幸运和开心。”经过村子的污水处理厂,望书记带领大家来到了村委会门前的宣传栏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九个的要求在宣传栏上格外醒目,移民的搬迁和安置工作并非易事,但是许家冲村这方面却做得不错。作为长江三峡岸边的一个移民新村,许家冲村不仅完善基础设施,而且引进名优企业,拓宽增收门路,为村子产业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也为村民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

根据宣传栏的内容,许家冲村是三峡坝区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第一村,是1993年搬迁的第一批移民。经过“淳乡风,兴产业,美环境”等,实现了由产业空心村向产业明星村、矛盾纠纷突出村向美丽和谐移民新村的转变。

看完望书记介绍,团队队员陈宇仁感叹道:“这就是这个移民新村的前世今生啊,村子的发展振兴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努力,厉害,许家冲村!”



大学生赴汉川调研楚陶文化传承创新之道

(通讯员 魏医苗 陈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生动载体,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1876日至11日,湖北大学楚陶文化调查团队一行6人赴湖北汉川,以“湖北汉川楚陶技艺传承与推广模式研究”为主题先后前往汉川市、文化馆、马口镇政府、窑新村等地展开一系列调研学习活动。

马口是汉川市的一个大镇,地处汉水之滨,紧邻武汉,交通发达。经团队成员查阅《汉川图记证实》一书了解,马口镇的陶器生产从明代隆庆始愈五百多年历史。马口陶器延续至今,独树一帜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特色陶土资源和陶器本身坚硬的质地和极具实用性价值。

访楚陶原生土壤,录非遗嬗变之姿

怀着对非遗文化崇敬的心,团队一行人来到窑新村陶瓷厂,在生产总监萧山热情的接待下,队员们进入厂房,厂房内一片热闹场景——压滤陶泥、打成泥饼、揉泥、拉坯、接坯、素烧、上釉等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一位师傅在专注地揉泥,萧山向成员介绍,余大文师傅是楚陶文化麻城蔡家窑的传承人,从拉坯到陶瓷产品成型,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着千年匠心。他耐心地为调研队员们展示楚陶拉坯的步骤:用就地取材的特色陶泥“羊角揉”“菊花揉”(揉泥的形状),并让泥中气体进一步排出,在机器转动过程中一步步塑形,不出六十秒,一个精美的泥罐便成型了,码在木板上阴晾。队员董现晨感叹:“原来在拉坯成型之前还有这么多细腻的步骤!”

余大文介绍,自己每天能拉上百个陶坯,当队员们问起余师傅是否疲惫和枯燥时,余师傅笑着说:“这是我觉得最轻松最开心的事,当一个个口径一致陶器初露雏形,满满幸福感。这是我的一份事业啊,我的乐趣!”他俯下身子盯着泥坯不停地调整瓶身形状和光滑度,神情专注。

由于市场的冲击和传统制陶技艺后继乏人,大机器生产伴随而来的现代化让传统的手工楚陶制陶技艺逐渐衰落,昔日热闹的场景成为过去。而以汪健、周孝理为代表的青年人为复兴楚陶文化,带领楚陶生产厂进一步向现代化转型创新。“我们在继承马口窑本身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创新”,据汪健介绍,公司的创新一方面是釉料,另一方面是花纹的创新,通过融合楚地文化与现代审美需求去挖掘新时代下的文化价值。同时,相比于马口陶器的传统售卖方式,公司开辟了新的经营模式:一是由传统的粗陶生活制品转向制作精美具备现代元素的工艺陶;二是开展体验模式,让楚陶走进校园、社区;三是拓展渠道商,向餐厅、茶馆提供陶瓷制品和多层次的陶瓷服务。

夕阳下的坚守,一人一罐承香火

78日,社会实践小组来到马口镇窑新村拜访77岁的湖北省马口窑非遗传承人胡圣幼老先生,其家族从事陶艺已历十代人。

实践团队去的时候小雨淅沥,屋内仍有访客在与胡老讨论其亲笔勾勒的马口龙窑初稿,胡老很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小组并主动讲述马口窑的兴衰史,墙上用油漆绘在白布上的毛主席图片是每次参观者关注的焦点,胡圣幼老先生的马口窑情结就来自于对美术的热爱,“看见什么我就喜欢画什么,不管是水彩颜料还是油漆,只要能够上手,我都愿意去画。”胡老一边说一边拿出珍藏已久的画册,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画像跃然纸上。据胡老介绍,陶器的雕花需要极强的美术功底,如果不能一次成型则只能作废,工作室也摆满了自己设计雕刻的陶器,从经典的“八仙坛”、“十八学士坛”到胡老自己创新设计的镂空雕花陶器,工作室的木桌摆满了各种雕花的“器具”,从废弃的玻璃柱到工地里拾来的锈迹斑斑的铁刀片,这些废弃材料都被胡老收藏在自己的盒子里,守护着心中坚守的马口记忆。“我希望将来能在我家附近建一个窑口”说着,胡老再一次拿出他构想的马口龙窑图稿。

“文化+旅游”新姿态,小镇“拾遗”绽新颜

汉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王小蓉为团队成员介绍了当前政府和文化相关部门对于马口窑的保护措施: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进驻马口调查马口窑址群兴衰演变史、实地勘查、走访老工匠、寻找知情人等,了解马口陶器的始建、发展、制作工艺、传承和保存情况,收集了相应的图片和实物资料。她补充,“政府部门正在助力马口陶器的发展,与中高校合作,开设马口陶器制作技艺课程,让制作技术真正走进课堂,融于群众生活,并尽快培养知识化年轻化的合格传承人,打造马口窑特色文化品牌。”在走访马口镇政府时,副主任黄修彦谈起未来规划,马口镇已经划定了马口窑文化遗址保护区域,禁止开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已经提出相关提案,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增加当地文化底蕴。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感受到了非遗传承创新的不易和艰辛,正如湖北省博物馆张亮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的那样:“文化是要守出来的,‘拾遗’‘守遗’,要保护马口窑特色,在接近市场过程中,自我创新、与时俱进,从而带动当地整体产业焕发活力与生机,让民众共享文化精神盛宴!”



调研武汉水环境,探索协同治理新机制

(通讯员 许若冰 刘思婧)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贯彻“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建设人水和谐江城,76日至711日,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以“武汉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武汉有着“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水环境在武汉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团队针对武汉的水环境治理机制,从政府、社会、第三部门、公众等角度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解决对策,以达到推动武汉水环境治理的目的。

在为期六天的实践中,实践团队采用了实地考察、发放问卷及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实践团队实地考察了沙湖、东湖、南湖以及汤逊湖四大湖泊,了解湖泊目前的水质状况、生态环境及周边建设,并在沙湖公园、东湖绿道发放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市民比较重视对湖泊的保护和治理,但对于相关的湖泊保护政策了解程度较差,参与湖泊保护活动较少,公众的湖泊治理参与度仍需提高。实践团队还与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沙湖环保志愿队主席进行了访谈,了解了非盈利组织对于湖泊治理的参与和努力。同时,实践团队走访了武昌区水务局、洪山区水务局、江夏区水务局以及东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走访过程中,对于武汉市湖泊“一湖一策”、“三线一路”、截污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对湖泊治理中存在的跨区域治理、治理难度大、经费缺口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至此,实践团队的实地调研工作已全部完成,后期团队将对收集到的资料与问卷进行整理,对研究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完成一篇高质量且对湖泊治理的多主体均有可参考性的实践报告,为武汉的湖泊治理工作做出一份贡献。



下一篇:理论学习、现场朗诵、情景剧表演 2017级播音与主持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很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