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明慧)7月5日,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分级诊疗调研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本次调研活动为期五天,调研活动选择的主题和方向是武汉市分级诊疗制度推行遇到的困境和解决措施。
选择它的原因在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十三五”期间深化医疗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形成就医新秩序、如何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是深化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实践队分别采取了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以及专项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调研活动,站在被访者的角度,把握分级诊疗制度推行中遇到的阻碍,深入了解广大病人的就医困扰以便反馈于社会,使武汉市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更好的推广下去,真正的将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本次调查总共涉及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社区医院、及卫生健康委员会。城市二甲医院主要接收三甲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社区医院主要负责基层首诊的任务,是分级诊疗的第一步。而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设立的,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单位。调研队了解到,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分级诊疗政策实施的牵头部门,而针对每个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又有各区卫生健康局会具体推进分级诊疗政策,故而此行将地点选为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试点区东西湖区卫生健康局以及非试点区的武昌区卫生健康局。
武汉市分级诊疗制度推行现状
医联体普及范围广。在紫荆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以及武汉市第八医院,实践团队发现所有的二甲医院都有对应的三甲医院进行辅助,以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同时二甲医院也有对口的基层医院进行辅助。基层医院同时也会派人员上到大医院进行培训,大医院也会派业务院长下来进行管理。
双向转诊流程逐渐完善。以紫荆医院为例,实践团队了解到医院正在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级转诊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下级医疗机构转入大医院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入患者及时获得诊疗服务。在了解这些之后,实践队员不得心生感慨,真正感受到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武汉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举措
努力增强全科医生下基层坐诊意愿。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与部分医生进行交流,实践团队了解到在武汉基层医院医生收入和大医院的收入是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了医生下基层坐诊的意愿大大降低。
信息化治疗应坚持完善,加强宣传力度。信息化是分级诊疗制度可持续推进的保障。要加快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医疗、医保、公共卫生等系统之间的对接功能,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分级诊疗的方便快捷。在调研的过程中调研团队发现部分二甲医院与基层医院、三甲医院与二甲医院建立了互联网医院,即通过面对面视频进行在线问诊、检验检查、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但是,也有许多病人不了解这个情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强。针对这一问题,实践团队成员在进行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也积极的向病人和各社区成员宣传,为武汉市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贡献团队的青春力量。
“参与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收获到了很多,通过实地调研我真正听到了广大患者的心声,了解到了他们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究竟是怎样的看法,而且在与不同人群的沟通过程中,我们也培养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谈到此次三下乡实践的收获,团队成员赵振超这样说道。分级诊疗实施之况的调研就告一段落了,但关于分级诊疗的推进工作却远远没有结束,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还需要各主体一起发挥力量,小力量聚集成大力量,促医疗改革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