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电池回收企业,走循环发展之路
【通讯员:尹若男 蔡佳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占世界的50%以上,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发展快车道,其背后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有分析认为,目前首批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已进入“退役”期,到2020年,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20万吨,产业规模将超百亿。如何实现数量庞大的废旧电池的产业化回收,又如何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发展,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为探究这一问题,化学化工学院赴仙桃调研当下人们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工作的认识及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现状。下乡团队于8月5日到达湖北仙桃的湖北锂能重升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寻找当代化工产业与循环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走进中心化验室
下乡团队到达工厂后,先在技术人员带领下参观了中心化验室,实验台上整洁有序地摆放着繁多的化学试剂以及检验样品。在技术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该化验室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直接领导下,担负着企业化工产品的原材料进厂检验与生产过程检验到最终产品出厂检验的全部重任,是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核心部门,更是化工工艺中必不可少的检验环节。
采访工厂负责人
参观完中心化验室,团队成员对该工厂负责人王总经理进行了相关采访。在采访中,王总经理提到,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再生产,可以创造不小的经济价值——随着 LiFePO4 电池应用规模的逐步扩大,不可再生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具有很大的隐藏价值,未来推动电池原料供应行业竞争的主要环节将不再是资源开采,而是资源回收。。此外,发展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工业,对于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观工厂生产线
采访之后,团队成员又跟随车间主任参观了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生产线。刘主任带领一行人依次参观了反应釜车间——过滤车间——分离车间——烘干车间。每到一处车间,刘主任都如数家珍一般介绍每块区域的具体作用和需加注意的细节。在刘主任的详细讲解下,我们走完了一整条工艺生产线,对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流程有了大概的了解。
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指明了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和价值次序。电池回收行业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发展道路,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的新力量。此次调研之路,坚定了同学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电池回收问题的认识和电池回收行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着眼新时代发展站位 关注档案人职业健康
【通讯员:潘洁敏 冯佳芪】6月28日,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调研档案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团队赴长沙市档案馆和湖南省档案馆,调查一线档案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情况。
在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后,实践团队从长沙市档案馆负责人何主任口中了解到,目前长沙市档案馆的档案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只需在查阅大厅的电脑上注册登录,就可以浏览到档案的扫描件。档案数字化的实现,不仅减少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数量,更是缩短了工作人员与实体档案接触的时间,避免了档案霉菌对馆内人员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据何主任介绍,长沙市档案馆馆内数字化程度高,档案保护措施完善,档案库房管理科学,并配有专门人员进行实时库房温湿度监测。采访结束后,何主任对实践团队所做的工作表示鼓励和支持。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湖南省档案馆进行调研。湖南省档案馆作为第一届档案从业人员健康保护专题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对档案人健康问题十分重视,因此是此次实践的重点走访地点。
据悉,湖南省档案馆为改善档案工作环境,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引进专业人才进行微生物实验。实践团队向从事不同种类的档案工作者发放问卷,有针对性地开展访谈,在此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档案整理、档案修裱,还是档案装订、库房管理,任何一个环节,一线工作者一不小心就被刮伤,或者发生意外伤害。长期在库房工作,还要面对温差伤害、空气污染、防虫药污染、有害生物感染等等。
在查阅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成员们,馆内配有防尘口罩和手套等保护器具,但在日常工作很少使用,因为工作人员认为带着口罩和手套接待查档群众不够礼貌,这是管理者在配备时未曾考虑到的因素。
经多方引荐,实践团队与在此方面深有研究的罗女士取得联系。罗女士表示,档案从业人员健康的研究课题早在2013年就已经被提出,目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并非由单方面因素造成,需要长时间地持续观察。罗女士还特别向我们展示了馆内其他工作人员在天台种植的辣椒和番茄。罗女士介绍道,馆内工作人员种植容易结果的植物,会让大家在枯燥繁忙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拉近同事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档案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
过在长沙的走访,证实了目前档案从业人员的健康的确存在潜在威胁,而提高科技普及率和公众关注度是两个重要解决措施,如档案全面实现数字化极大缩减了工作人员与实体档案的接触,从而使患病率降低。档案从业者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理应被重视起来,馆内外绿化环境对档案人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次长沙之行对团队的后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之后,该实践团队将赴中部各省档案馆进行调研,从不同方面更加细致了解目前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
湖大学子赴陕西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调研
【通讯员:路鑫雯】 千年文明古国孕育出灿烂夺目的华夏文明,工艺技能无数,巧匠艺人辈出。然而,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人不足、传统技艺流失、时长严重萎缩等问题。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民族艺术,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2006年,皮影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皮影艺术经历了大起大落,渭南华州皮影便是这项古老技艺的见证者之一。昔日渭南皮影戏登上国际舞台,一声锣响就能万人空巷的辉煌;而如今却乏人问津,许多民间皮影艺术团相继解散,大量剧目失传。因此,湖北大学志愿者协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千年古都陕西西安以及华县皮影发源地陕西华州,对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
皮影雕刻
8月2日,团队走进皮影艺术传承人王可老师的工作室,和皮影艺术家进行交流和主题采访。王老师向团队介绍了皮影的艺术体系以及近些年来皮影的存在和发展情况、皮影市场的转型等信息,并向我们概述和演示了皮影的制作过程。华州皮影的雕刻手法极具特色,共有刮、磨、洗、刻、染、缀等24道工序,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雕刻时刀扎下去不动,用手转皮子,这叫推刀走皮。”王可老师为我们讲解到。在手工匠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下,千年影子至今鲜活在舞台上。
但如今,由于激光雕刻皮影的出现,导致很多手工艺人纷纷转行。王老师在提到自己十余年也没能找到合适的传人时也略显无奈。在陕西,有很多像王可老师这样的手艺人。他们没有传承人,收入微薄,且欣赏者寥寥无几。作为陕西皮影传承人,王老师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怎样传承自己的手艺?怎样才能让传统皮影再度被年轻人接受?而这些疑惑也正是陕西民间手艺人共同面对的窘境。在陕西,这无疑是皮影文化在社会大趋势之下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的碰撞体现。
只见“皮影”不见“戏”
华县皮影戏,俗称“五人忙”,也就是一台皮影戏从操控皮影到演奏各种乐器、到舞台上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的演唱,都由五个人完成。改革开放以来,皮影戏逐渐被现代媒体带来的丰富娱乐内容所取代,大量的皮影戏班子解散,皮影戏表演锐减。
8月3日,团队成员来到华县皮影戏传承人魏金全老师的工作室,对皮影戏现状进行了解和探索。通过与魏老师的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如今,即使在拥有悠久皮影戏历史的陕西华县,完整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团也仅剩4个,且艺人均年逾古稀。魏老师指出:如今由于市场的变化,娱乐方式的丰富,导致皮影氛围已经十分薄落,许多人无法静心去品味这一传统文化,而不像曾经民间皮影表演众多,皮影气氛浓厚,皮影深受许多人喜爱
下午,团队一行人来到西安小雁塔雁园观赏了皮影戏《卖杂货》,表演结束后,对皮影艺人刘老师进行采访。刘老师表示:皮影戏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衰弱到后来改革开放时的发展再到九十年代之后的衰弱,每一次的断代现象都对皮影继承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并且当今鲜有人真正愿意去学习皮影,许多想学习的人也只是想要速成,或是因学习过程的困难选择退出。
通过调查,团队成员了解:皮影的制作有一定的书籍和史料记载可以依托,而皮影戏的演出、唱腔的设计都是口口相传,师傅教徒弟。随着老一代人的停歇,皮影将面临只见“皮影”不见“戏”的危机。
传承皮影戏,路在何方?
为更好地了解华县皮影的传承情况,团队于8月4日和5日分别来到汪氏皮影和华县影子坊拜访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汪天稳老师和薛宏权老师。
汪氏皮影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皮影作品,《四季平安》、《钟福》等,都出自与陕西工美大师王海燕及其父亲——中国工美大师、皮影雕刻家,有着“天下皮影第一刀”之称的汪天稳老师之手。通过和汪老师的沟通交流,我们了解到皮影的发展史、汪氏皮影工作室的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与传承的辩证关系。汪老师指出摆在皮影受益人面前的路很多,就看如何去走。谈到皮影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汪老师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定要先传才能创,只有先传承好技艺才能在传统源头上进行创新。而汪老师也用自己一生诠释了皮影的“传”和“创”。目前汪氏皮影工作室已经和市场接轨,走向国际,例如和悦诗风吟等国际品牌合作的现代版皮影戏,吸引了很多网友。
在汪老师用匠心传承和创新皮影时,90公里外的陕西华县影子坊也同样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带来创新。影子坊是华州皮影传承人薛宏权创办的皮影艺术门店,集皮影艺术的制作、展示、传习、表演以及文创产品的销售为一体。与其他老匠人的团队不同,薛宏权老师的工作室里到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面孔。薛老师十分注重年轻力量在皮影传承中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影子坊团队给古老的皮影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皮影行当中来。
同时,薛老师及其团队创新华州皮影表演形式,给皮影装上了更多能活动的关节,让古老的皮影跳起时尚的芭蕾舞。出席之外,影子坊团队还积极发展语屁音相关的许多衍生物或者周边,如蕴含皮影设计元素的首饰、适合减压且富有童趣的皮影手工DIY等,尽可能的将皮影融入生活,同时也增加了皮影的认知度。团队成员路鑫雯认识到: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想要非遗多彩绽放,创新活力不可或缺。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皮影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如今皮影艺术正在被人们所淡忘,曾经红极一时的皮影戏正面临着消失。而只靠艺人的坚持,恐怕远远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和当代主流文化的结合,以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为基点实施创新、寻找传承和创新的平衡点方为可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