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团情快讯 >> 正文

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简报第四十期

     发布日期:2019-09-24     浏览次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风

探访高家大院

来自西安民间的艺术院落

(通讯员:曹艳勤 李英 潘泽洵 王波 摄影:盛小倍 申博文)西安市作为四朝古都之首,在西安古城墙内有不少尚存完整的民间院落,它们来自各个时期,代表了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为了更好的了解西安街头以及院落中的传统民俗文化,团队来到了位于西安市中心附近的一个作为商业化旅游景点的院落——高家大院,在人际繁杂的院落内,团队将更好的开展对游客的工作,并且寻找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人,了解传承人的发展现状。

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间院落之一,坐落于西安市繁华街道附近,临近回民街。它是探花高岳崧的故居,高家大院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被收为国有,也是西安古城墙内剩余为数不多的老宅院。

 

在高家大院里面,每天来访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除了它是繁华街附近有名的旅游景点之外,它更是文化与历史探索的宝地之一。在参观玩高家大院后,团队成员开始对来访游客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大多数都是来自外地的游客,来到这边基本上都是因为对西安市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所以来到西安看历史。

 

皮影

在高家大院里面,有来自民间的手艺人、华阴老腔、提线木偶、皮影等各种非遗文化,带给人们一种不同的感受。在观看完皮影戏卖货郎之后,团队成员与皮影表演者近距离接触皮影,明白了它的表演方法,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皮影老师傅说,他们表演的是都是来自生活的片段,就像刚刚表演的卖货郎,都是源于生活。基本上每一个传统非遗文化都是源于生活,描绘生活,这也就是我们需要保护非遗文化,它是以前生活的场景,在未来其实可能不多见的景象,可以说是一线串成天下事。皮肤老师傅表演的皮影叫做卖货郎,描述是以前百姓挑担子卖货的情形,戏中是由两位皮影表演者合作共同表演,一戏曲的方式结合皮影共同演绎卖货与买货的情形,不可谓是不形象,将当时的买卖交易仿佛真实的表现在了我们面前。

 

在对高家大院走访完毕之后,我们基本上了解在街头的民俗文化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现状及相关部门对他们的保护和扶持。在西安的街头,大部分的传承人或手艺人都是在街头或者旅游景点进行表演,在旅游景点的传承人们其实都是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但是这会给人感觉传承人已经变成了公有财产,而在街头的手艺人或传承人们,就相对没有那么稳定的收入,主要还是根据所在的地点来决定。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政府的干预以及游客的青睐是势在必行的。团队根据这样子的情况也会做相对的工作,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责任也有去保护和发展老一辈们的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访三彩小镇

寻非遗市场产业化发展路径

陶瓷之美,釉彩居首,唐盛三彩,千年不朽。洛阳唐三彩以其精湛的烧制技艺而著名,拥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826日,为进一步了解洛阳唐三彩烧制工艺,并以唐三彩为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我国市场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共青团湖北大学委员会宣传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开展三下乡活动。

 

接下来,调研团队来到以唐三彩仿制工艺传承大师的高水旺先生名字命名的高水旺艺术馆,在工厂工人杨勇的讲解下,团队对唐三彩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同张家彩窑不同的是,在工艺品发展方向,高水旺艺术馆以传承和产业化为主,既继承和发展了洛阳唐三彩仿制工艺的精髓,又同市场紧密联系,将工艺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增加经济收入。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体验唐三彩制作,团队成员王波、潘泽洵在高水旺先生的亲传弟子(也是高先生的儿子)高硕的帮助下亲自尝试唐三彩成型和上釉的过程。

 

一个传承,一个市场产业化,不论是哪条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的发展来说都是可行的方法。走进三彩小镇,探寻唐三彩文化,传承创新三彩文化,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光阴流转,初心如磐

与居民面对面

非遗的主体是人民,技艺是人民的技艺,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优秀的非遗项目要走入人民群众,才能达到很好的传播和保护效果。因此,了解人民群众对荆河戏的认识和看法十分必要。84日上午,湖北大学物电学院赴湖南澧县关于荆河戏调研项目实践团队抵达澧县兰江公园发放问卷,欲了解群众对荆河戏的态度。

 

实践队员采取了两种发放问卷的形式:纸质版的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不同的问卷形式不仅适应了不同人群的要求且利于节省资源。面对相对年老的群众,队员会发放纸质版问卷,并为一些老年人进行必要的讲解。虽然老年人填写一份问卷耗时许久,但队员都细心讲解,耐心等待。而面向学生和青年人群体,队员会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通过初步调查,队员们了解到大部分居民对于荆河戏竟知之甚少。

 

临近中午,队员们坐在公园长椅上稍作休息,突然一位老爷爷迎面而来,了解到我们是湖北大学的实践团队,他十分欣喜,表示很喜欢当代的知识分子。随即,老爷爷与队员们进行了一次深切的谈话。通过谈话,队员们惊喜地发现,老爷爷是荆河戏国家级三级演员胡庆永。胡老先生已是80多岁高龄,胡老先生告诉队员他7岁起便学习荆河戏,荆河戏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胡老先生对荆河戏有着深深的眷恋,我已经80多岁了,一切吃喝玩乐,我都放得下,我唯一舍不得就是荆河戏,就是中国的戏曲。胡老先生虽然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对于荆河戏目前的处境还是有着比较清晰长远的见解,中国的戏曲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原来就只能观看戏曲,人们都喜欢看戏,但现今的娱乐形式多种多样,人们更容易被社会一些流行元素吸引,荆河剧团免费演出都很少有人愿意去看。即使我们澧县荆河戏成为了非遗,不少当地居民仍然是知之甚少。说着说着,胡老先生长叹一口气。

胡老先生在意味深长的讲着荆河戏时,也常会一时兴起唱两句跳两段。历经岁月冲刷的脸庞上流露出来的是会心的微笑与幸福。

 

交谈临近尾声,胡老先生殷切的对我们说,“荆河戏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得靠你们这些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确,文化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应该为之努力的,更应该是所有人,尤其是当代青年的重要担当与使命。

 

本次社会实践获得湖北大学校级立项支持,在湖北大学“文华小筑”辅导员工作室具体指导下开展,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贡献湖大学子的青春担当。

 

下一篇:2019年暑假社会实践工作简报第三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