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湖北大学物理学院言之有“物”宣讲团和“陌上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两支科普宣讲团聚焦“科学文化进基层”,走进襄阳市农村基层和武汉市社区一线,面向适龄儿童,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课程80余节,开拓孩子们视野。
科学实验赋能童行,点亮科学梦想
“当我们把乒乓球拿出来的一瞬间,它的号码是不是就确定了?”志愿者老师用黑箱和乒乓球,为孩子们展示了一次解释量子叠加态的实验,将科学实验用孩童话语体系传达出来。

“我们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展示蕴含高深物理原理的实验,更贴近孩童视角、更能被孩子们所接受。”宣讲团志愿者老师、湖北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卢莎介绍到。
志愿者团队用手电筒光束浮现丁达尔效应,用油、小苏打与醋上演“火山喷发”,用装有不同水的水杯演绎传统五音,还有“不倒的易拉罐”、“整理筷子挑战”和“自制平衡鸟”等简易实验。孩子们围在桌前,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紧盯着实验器材,满是好奇与兴奋。
实践课上,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小心翼翼地边向淀粉碗里加水边搅拌,在非牛顿流体成型的那一刻发出阵阵惊叹。孩子们表示:“虽然失败很多次,但是成功的那一刻还是非常开心。”

科学实践课程让科学成为可以观测的奇迹现象,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精神浸润童心,播撒科学种子
“‘天眼’底部为什么缺了一块?”“人造太阳巨大的热量从哪里来的?”“量子计算机和普通电脑有什么不同呢?”志愿者老师从具象化的现实科技物品发问,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从“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生平到“天眼之父”南仁东22年的坚守、从“人造太阳”探索者李正武的付出到FAST“500米大锅”的宇宙使命,志愿者老师向孩子们娓娓道来,用可感可及的现实物品阐释着“科技报国”的崇高信念,让“为党成才、为国奉献”的种子悄然扎根孩童心田。

学院科普宣讲团指导老师、湖北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蔡亚璇老师介绍道,“科学家精神支撑着我们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也是教育引导孩子的最好教科书。我们通过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普宣讲课程体系,就是想从精神层面配合科学实践更好引导孩子。”
学院科普宣讲团负责人表示:“我们充分发挥物理学院学生的专业背景,组织贯通本硕博的两支学生科普队伍,遴选了一批具有扎实学识和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作为宣讲团指导教师,在首个全国科普月,面向农村和社区一线开展科学普及,实现创新发展,是学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广大学生建功新时代的具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