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风
关注精准扶贫 看巴东精准扶贫档案
(通讯员 毛望平)从1978年2.5亿贫困人口,到2014年建档立卡7071万贫困人口,“贫”从来就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为使2020年实现全国全面脱贫,全国范围内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精准扶贫档案是证明精准扶贫成效的重要凭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着无法忽视的基础性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精准扶贫档案,感受精准扶贫档案的重要作用。7月9日到7月15日,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赴巴东县调研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巴东县扶贫办、档案局,信陵镇、官渡口镇、茶店子镇、野三关镇镇政府,五里堆社区、红花岭村、下马洞村、店子坪村、李坪村村委会,与负责人进行访谈,调研其精准扶贫档案整理情况,参观档案室,帮助整理村级扶贫档案,走访村民家中,看村民手中的《扶贫手册》、明白卡,了解民众的档案意识,看巴东精准扶贫成果。
7 月15日-17日,为了更好的对比研究,实践团队分层了两组,一队继续进行巴东县精准扶贫档案整理调研,另一队走访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到远安县档案局、扶贫办,洋坪镇双路社区,旧县镇徐家庄村、鹿苑村进行调研,在访谈与实际观察中对比了解更多精准扶贫档案整理的异同,看精准扶贫的重要凭证作用以及社会档案意识的深度。
经过几天的实地走访,从官员、群众的交流中,团队成员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差异,虽然目前精准扶贫档案均处于初步的收集整理阶段,并未归档至档案馆,整理水平也不尽相同,团队成员对于基层档案整理工作有着自己的担忧,意识虽有,却是有心无力,但从精准扶贫档案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中国精准扶贫的具体成效,在扶贫档案中感悟中国农村的新变化。在2020年之前,团队成员相信,扶贫档案的整理工作会越来越规范,在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完成之时,扶贫档案会熠熠生辉,因为她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凭证,记录着中国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
探索新时代授人以渔式脱贫 寻找优质农产品新销售渠道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阿里巴巴集团主要从聚力“一品一县”促进优质农产品销售,帮助打造农产品品牌、参与改造供应链、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三个方面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为了更加详细了解农村电子商务为农村带来的影响,体会村民创业的新活力和电商致富的成果。湖北大学平湖村调研小组前往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平湖村展开调研。
了解平湖村
7月18日下午实践小组到达平湖村,发现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植覆盖率高,道路旁干净整洁,健身器材区也是绿树鲜花环绕,成员们纷纷感叹道“这完全和我见到的理解的村庄不一样啊!”随后我们对平湖村村委会宋春玲书记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平湖村是移民村,为了扩大移民就业渠道、促进移民增收、方便移民生活,平湖村创建“移民淘宝村”工作方案。方案于2016年初开始执行,年底就取得了显著成绩,全村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额达到1250万元,达到了成为湖北省“移民淘宝第一村”的目标,同时也是湖北省第二个“淘宝村”。
通过宋书记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由于平湖村人多地少,无法依靠农业来发展,所以商户大都以销售各种暖贴为主,有的也销售脐橙、蜂蜜、玉米、土豆等农副产品。平湖村不仅销售产品种类丰富,而且还创立了万次水写布自主品牌,生产安全无毒防误食的玉米为主原料的益智拼装玩具,神奇的水写布和新奇的玉米玩具让成员们连连惊叹,不禁为平湖村人的创业头脑点赞。
访谈淘宝商户
7月19日,对平湖村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调研小组决定对村里淘宝商户进行访谈,并体验无人超市。
第一组成员李丹丹和马佳丽来到了优秀学员姚华平家里。姚华平讲到,没有村淘之前,由于腿脚不便,他是靠卖蜂蜜来补贴家用,但是收入微薄,村淘开展之后,村委会为他配制电脑,并帮助他开设淘宝店,现在他在销售旺季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几万元。同时他也销售暖贴产品,他介绍到,培训期间是以暖贴进行教学,依托万朵时代的网店让学员来学习。
第二组成员高凯、王梦蝶和王瑞前往位于枝江公园里·天街B区的宜昌首家无人超市先进行体验,但是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三位小组成员进店后,完全按照步骤与指示进去却没有顺利的出来,等了许久一个男孩进来将门打开,成员才得以出来。晚上小组成员甘宁和徐奥对外出返乡的李成燕进行了电话访谈,李成燕介绍到,若将网店开好,首先一定要有又好又稳定的货源,再次要有一定的客源,然后才是其他经营技巧,这需要经营者根据经营现状进行改进。
问卷调查
7月20、21日,调研小组扩大范围开始对整个村庄的村民进行抽样调查及发放问卷。即使天气炎热,也抵挡不住成员的热情,坚持行走在炽热的路上,同时平湖村的淳朴民风也给了成员鼓励,不少村民纷纷送水给成员喝,以免天热中暑。调查过程中,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士讲到她曾经拿自家土鸡在网上卖,但销量不好,一直赔钱,若销量不达标,就得自己找人买,否则就会被撤店。淘宝竞争压力大,广告费也高,想要在淘宝上赚钱也不容易,成员们感叹道“各行各业都有各种难处,生活也不容易”。
采访创业青年
7月22日,调研小组来到董市镇一家“天猫优品”服务站,对店主王龙先生进行了采访。王先生是回乡创业的青年之一,经过镇上推荐,市里的培训与选拔当上了第一批村淘合伙人,“一心一意为乡亲”是他们的服务口号。王先生提到,阿里巴巴集团与政府合作,是希望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突破物流信息流瓶颈,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但目前在全国做到上行的服务站很少,将农产品卖出去很难,利润很少,许多商户就停止了销售。当地政府为了让村民更多的做上行,也做了很多努力与扶持,但是并没有收到很大的成效。王先生表示,希望阿里真正帮助“上行”这个战略,而不是主要实施“下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深入平湖村,切身感受到了农村淘宝给该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近一星期,调研小组几乎踏遍平湖的角角落落,一路上除了五彩缤纷的繁花,还有生机勃勃的农作物,以及村民们的热心招待;乡间小道不是崎岖的小路,而是平坦的柏油路。平湖村行政管理网格化,便民服务得人心,环境保护抓得好,社会保障很健全,基础设施较完善,村民也进行广场舞、合唱团、打太极等健身活动,农民的生活丰富多彩。这真应验了一句宣传标语——“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追随总书记脚步 助力社区一体化
——湖北大学生走访调查社区媒介
(通讯员 周亦荃 王吉玥 王晨迎 蒋嘉雯)近日,大中专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各高校如期展开。由来自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组成的“武汉市社区媒介的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项目团队于7月5日开始深入武汉市各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为期四天的走访调查,研究武汉社区媒介的发展情况。
青山区工人街青和居社区的群众工作得到习总书记的肯定。习总书记在走访时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社区工作,我们要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治理能力,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团队首先走访了青和居社区,此外,还前往了开创社区媒介先河的百步亭社区以及学校周边的徐家棚街各社区,以期为武汉市社区治理工作与社区媒介发展贡献一份力。
注重便民计生 媒体运营初具规模
作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百步亭社区的社区媒介主要以便民利民为主要宗旨,这一宗旨在资讯发布与服务提供上均有体现。
据“百步亭社区”公众号负责人李姗介绍,该公众号于2013年7月正式上线,是全国首个社区公众号,现已拥有三万多粉丝,由爱社区发展(武汉)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部负责运营,致力于优质的社区品牌打造与社区形象塑造。运营团队由五个新闻方向的成员构成,会时常根据时政热点、传统节日和社会事件进行内容策划,力求打造多样化的内容生产模式,在广告的投放上也以服务居民为宗旨。推送内容包括社区文化活动的报道、便民服务资讯和武汉市资讯的发布、社区模范人物的宣传等。文章除来源于居民投稿、教师写作外,还得力于子社区志愿队的两百多名通讯员,他们负责将所属区域的活动信息及时汇总上报。经过多次内容改版,公众号已拥有稳定的阅读量和互动量。
除公众号外,百步亭社区还发放社区报、更新百步亭社区网。据了解,百步亭社区报为月报,每月发行至各子社区三万份,已经持续十余年。
青和居社区居民则统一使用“青山微邻里”公众号。据了解,该公众号主要分三个板块,分别是“网格群聊”、“我要服务”和“我要说事”。“我要服务”板块中又包括政务、党员、生活、法律、文体、关爱和人才这七个方面的服务。青和居社区的网格员陈女士认为公众号的存在主要是便民利民——为居民们提供一个能解决日常问题的更方便快捷的渠道。
除“青山微邻里”外,居民们也使用武汉嘉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的名为“武汉嘉信物业青和居小区”公众号,该公众号满足居民们在物业方面的需求,供居民们登记信息、快捷报修、意见反馈等。
社区尽显党建风采 公告栏成最热媒介
团队走访的徐家棚街三个社区对党建工作重视度极高,党建引领是社区媒介宣传的主要内容。徐家棚街油料所社区的公告栏上便呈现了党建引领的具体方针与新时代群众路线,此外,还有相应的新的社区治理体系与“6+1服务体系”。
2017年2月以来,武汉市创新开展“红色引擎”工程,与社区联系最紧密的“红色物业”正是“八个红色”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徐家棚街惠誉花园社区第十六网格工作人员徐佳特别强调了社区的“红色物业”打造在社区媒介中的体现。
成员们在徐家棚街油料所社区随机采访的几位居民中,大多都表示平时的社区资讯会从公告栏上获取,也会经常去看公告栏上的宣传内容。
除徐家棚街三个社区以外,青和居社区也十分注重党建工作和线下媒介的宣传。青和居社区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前的三块大展板上写明了社区服务体系、自制体系和党建领导工作相关内容,成员们一进社区便可见左边墙上有一块写有习总书记的讲话的展板,右边是社区最新资讯公告栏。此外,社区内还有党建文化长廊、孝文化长廊等组合公告栏,成员们认为这些线下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社区环境、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也增添了社区的文化气息。
社区活动多元化 社交媒体用处大
“三天一个大活动,五天一个小活动”,百步亭社区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体系的社区管理方式、和谐的社区氛围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名,经常有其他社区前来参观学习。各苑区在春节时都陆续举办“百家宴”,该活动已举办十余年,随着队伍的壮大,已发展成为百步亭“万家宴”,还曾经入选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
活动丰富是武汉市社区的共同点,徐家棚街的三个社区居委会也会经常策划组织各类活动,并在微信公众号、展板上宣传。油料所社区每年都有“最美文明家庭”和“最美党员家庭”评选活动,武车四村社区也会在节日来临之际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
7月6日上午,当团队成员来到徐家棚街惠誉花园小区时,小区的党员学习中心处正在开展“快乐暑假、安全第一”的烘焙活动。此外,何佳还介绍了居委会在寒暑假特别策划的“青少年空间”主题活动,其在“徐家棚街惠誉花园”公众号上也有相应宣传。
除社区公告栏,微信群和QQ群也是重要的咨询发布媒体,这一现象体现了居民们的家族意识。网格员何佳和武车四村居委会的张女士都提到了社交媒体群给社区信息传播带来的便利。
改善与进步中前行 社区媒介任重道远
“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社区氛围,让居民们更了解社区文化,为他们提供一个邻里相互交流认识的平台,报道社区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加他们的归属感。”提到百步亭社区媒介的发展意义,李姗如是说。
通过对百步亭社区居民进行随机采访,团队成员发现公众号并未有效覆盖整个社区,居民对其认知度还比较低。
当被问及 “百步亭社区”公众号存在哪些不足时,李姗提到公众号栏目重复和功能性不强这两点,并表示公众号下一步要在内容的创新性和排版的美观性上下工夫。
随即,成员们通过随机采访徐家棚街油料所社区居民了解到,居民们对公众号有一定认知但关注度不高。被问及公众号的改善途径时,大多受访住户都提到停水停电通知在微信公众号上及时发布的必要性,住户时先生则给出了公众号应该增强居民互动性的建议。网格员何佳则表示:“整个社区都需要一个特色的打造,我们的公众号也需要根据这个特色进行整改”。
团队经过分析五个社区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百步亭社区媒介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应尽量减少宣传比重、加大服务比重,媒介传播的出发点应从“完成任务”转向“取悦居民”,要增强 “百步亭社区” 公众号的功能性与社交性,给居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徐家棚街社区媒介主要存在功能性不强、内容缺乏创新性的缺点。社区媒体的运营应该建立在便民利民之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公众号功能多样化、内容多样化。
三.青和居社区虽兼顾了线上与线下媒介,但地区性公众号对于单独的社区而言缺乏一些针对性,忽视了不同社区的独有特点,线下媒介也难以脱离形式主义的框架。应尽量多从居民角度出发进行社区文化传播,而不是一味的“自上而下”地宣传,应尽量“接地气”。
以上就是此次通过研究武汉市五个社区媒介传播现状得到的调查结果与总结出的发展对策,团队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有关部门及更多人意识到社区媒介发展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多人为打造和谐社区和实现社区治理服务一体化贡献出力。
新传院赴武汉市关于“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调查团队
(通讯员 陈茵 赵梦霄)7月3日—7日,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昙华林、汉绣博物馆等地,就“互联网+”时代下汉绣的创新与发展为题,进行“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调查。
汉绣,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2008年6月7日,汉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观博物馆 追溯汉绣渊源
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据了解,整个博物馆最终建筑面积将达5000平米,包括历史馆、名人馆、陈列馆、实景馆和体验区等,是一座以汉绣文化、制作、收藏研究为主要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以汉绣藏品为主,同时收藏与之相关的藏品共计3000件。汉绣大师石玉香端坐在架前,玉指翻飞,一针一线都极为讲究。她介绍,自己从事汉绣已经有几十年了,见识过它是辉煌,也经历过它的衰败。对于汉绣如今又逐渐崛起的迹象石老师很是自豪,说她做了一辈子的汉绣,如今对她来说,汉绣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并且石老师认为,那些经历悠久历史仍能够延续下去的文化无一不是能够顺应时代变化的文化;而汉绣,正是处在这一过程中。她希望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直进步并传承下去。
走访汉绣基地 品味汉绣风华
为振兴2300多年历史的汉绣艺术,武昌区政府“筑巢引凤”,2011年4月在昙华林设立全国汉绣基地。湖北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在此开设了汉绣研究室,带领学徒们推广独具楚风汉韵的汉绣艺术,肖兰刺绣馆、锦绣轩、汉绣艺社、春韵绣阁、媚绣苑、红绣坊六家汉绣轩,先后入驻昙华林汉绣基地,更增添了昙华林浓郁深厚的艺术气息。
肖兰刺绣馆位于昙华林原清末北洋水师官员翁守谦的故居,这里是昙华林最大的汉绣绣坊。绣坊主人肖兰是汉绣文化传人,也是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看着身处的绣坊,肖兰颇有感慨地说:“置身这间古朴故居,有种穿越古今的历史感,更能激发创作灵感。”
不同于传统的汉绣作品,馆内悬挂的汉绣作品更注重色彩搭,不少作品以细腻的画质观感,让不少游人误以为展示的是油画作品。凑近了看,各色配线纵横交错,不同针法变换交织,不难发现都是绣娘们一针一线绣上去的,“作品都是在真丝画布上用蚕丝线绣出的,有自然光泽,使绣作比画作更有质感,色彩更丰富细腻。”肖兰说。
肖兰回忆说,过去的汉绣多在家庭作坊式的创作工作室里刺绣,没有专门的绣坊来展示绣品和招收学徒,从而导致汉绣作品待字闺中,鲜有人知,“可能不少人会觉得汉绣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发展状况好转 汉绣未来可期
源于楚国时期的汉绣,曾一度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齐名。目前,武汉汉绣产业年销售额不到500万元,与苏绣的10亿多元、湘绣的4亿多元相距甚远。
作为一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而来重新焕发生机的现代产业,汉绣已经跨过艰难的初创,步入行业周期中的高速成长期。
从2008年到现在,无论是市场还是艺术上的传承,汉绣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相对苏绣动辄千亿元的产业来说,汉绣发展还任重道远。“汉绣是我们楚人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有义务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也相信市场会越来越好。”肖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