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团情快讯 >> 正文

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简报第十六期

     发布日期:2018-09-01     浏览次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风

弘扬文化自信,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路上

(通讯员 张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为响应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83日至85日,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赴荆州市调研历史文化遗产现状、保护措施及未来规划”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荆州的旅途,开始了调研之路。

遍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仍需完善

84日,实践团队来到了荆州市博物馆。博物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文物,有青铜器,刺绣,陶器,玉器等等,在这里大量被损毁文物在修复下恢复到从前的光彩,标志着曾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让成员们坚定了“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详细地向成员们介绍道:“馆中都是已经被破坏的文物,那些未被破坏的墓穴则被列为保护区严加保护,从源头开始积极保护。但有些由于技术条件有限,不得不转往别处进行保护。”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荆州古城墙,以骑行的方式环绕城墙,对其做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探索。荆州古城墙蕴含的古韵,无愧于一座历史古城,但宏伟之中却难掩斑驳,城墙的外墙被二次修复的很好,而内墙却出现大面积残缺。

在此之后,实践团队去到了关公义园。本可以以家喻户晓的关公三国文化为载体发扬荆州文化,但园内的修缮与规划图大相径庭,只有一座关公像矗立在园内,让人不免感到惋惜。

随后,团队走访了著名的张居正故居,可以看出项目初期对其进行了有效保护,但如今园内也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随处可见的蜘蛛网,墙面的污渍,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最后,团队来到了胜利街,解放后的著名荆州街道。曾经的荆州市历史文化古街,如今留下的也只有眼前的破败与残缺,历史文化的影子也只能从几十年来依旧棱角分明的屋檐瓦块中寻到。当地的一名本地人告诉团队成员:“本来说了要大力修缮街道的,结果过了段时间便没了消息。”

以走访形式聚焦问题,“文化自信”仍需多方助力

最初实践团队探访了荆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记录了队员提出的问题,表示会积极反映给对口部门,并推荐团队前往荆州市文物旅游委员会做更深入的了解。

之后实践团队来到了荆州市文物旅游委员会文博科室,两位工作人员得知成员们的来意之后,放下了手头工作,热情接待且耐心详细的回答了成员的提问,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规划资料。工作人员说道:“荆州市投入了大量金钱在这方面,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未来投入给这方面的财力只会增加,我们也希望荆州市历史文化能成为城市名片,但是由于目前能够向地方输送的专业人才十分有限等原因,使得我们的相关政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谈到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时,她也坦言:“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肯定会积极去尝试,着手出台各类政策吸引专业人才来荆州与我们一同努力。”在此之后,成员们与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合影。

通过这次走访,实践团队看到了荆州市政府为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作出的努力,荆州市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探索,也渴望荆州市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被更多人看到。

向政府建言献策,为延续优秀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在古城墙下,实践团队以问卷随机抽样的调查形式,了解了受访者对荆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看法,成员们将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找出最突出的问题,再结合对相关部门的采访记录与其提供的文件,以及通过与其他类似城市如西安、景德镇的比较,提取共性保护意见,最终得到了适合荆州市发展的未来规划:1.大力宣传荆州,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座古城的存在。2.关注城内人口疏散,降低建筑密度。3.加强绿化和城市管理,对荆州市环境进行治理。4.发展胡同文化,在不破坏古街风貌韵味将古街合理利用,注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5.在荆州市内对文化遗产的珍贵和历史寓意进行宣讲,让市民对自己的所在地而骄傲从而自发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6.对现存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缮,整治周边环境,以充分展示荆州特色。并将此进行补充扩展,最后整理成文件提交给了荆州市市政府,接待实践团队的工作人员说到:“谢谢你们的建议与关注,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荆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

在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肩负起了弘扬文化自信的责任,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成员们没有停下脚步,希望能够以绵薄之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添砖加瓦,为一个更美丽更强大的新时代中国贡献力量。


走进智慧农田,助力乡村振兴:湖北大学学子探索物联网农业的应用现状

(通讯员 谭紫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而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准确把握“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这一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依托物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在智慧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开发,朝着智慧农业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在此发展背景下,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赴江苏无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物联网在智慧农业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项目团队前往江苏省无锡市进行调研。


资源共享:农业信息化地深度融合

718日,调研团队前往无锡恺易物联网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恺易公司高经理介绍到,公司为愿意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新农人设置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农业监控系统使其在种植生产过程中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实现节省人力资源、精细化种植、保护环境等多项作用。同时,通过农业ERP系统,综合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及信息化技术,搭建一个为农企量身定制的企业发展全供应链资源整合平台,促进农业企业生产管理标准化、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及运营管理平台化发展,提高农产品溯源过程中信息的可靠和真实性。为促进农业园区产业化发展,公司通过智慧农旅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GIS等技术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销售推广整合为一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据悉,无锡鹅湖玫瑰园正是使用了这一系统。针对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高经理表示,农业信息化地深度融合为新农人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新途径,但目前只有少数新农人愿意去尝试和使用相关物联网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多的普通农民由于年龄过高、物联网技术设备成本较高、缺乏技术而难以接受智慧农业。这也是智慧农业的推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产业化发展:多方合作建立示范园区

719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江苏无锡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进行参观学习。在园区党政办综合科科员陆晓博的介绍下,调研团队了解到台创园下设现代农业博览园、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等五大园区,入驻企业达64家,总投资5.5亿,规模产值达6亿。其中,示范园生产管理科科员为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包括园区所使用的智能灌溉系统在内的建设发展情况。智能灌溉系统主要有视频监控、远程控制、数据监测、自动化管理这四大功能,园区通过这些功能实现了在室内掌控园区情况、控制灌溉及实现农产品溯源,并通过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根据作物生长状况,不断修正数据模型,使自动化管理更为可靠。在调研团队台创园党政办综合科科长周凌云交流的过程中,周科长提到,园区每年都会引入新品种作物,在园区示范种植,吸引农户和企业的投资。在这种运用物联网技术智慧管理农业的模式下,作物的产量、颗粒大小、抗倒伏性能、成熟期的可控性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在种植过程中为作物增加特殊的营养元素,提高作物产值。同时,对调研团队提出的普通农户对智慧农业的接受和使用度不高这一现状,周科长表示园区会与政府合作,请来高校教授等掌握技术的知识分子通过农业服务社对农户进行每月一次的农民培训,并在这个互相交流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

规模化种植:政府扶持下种植大户使用物联网技术

调研团队不仅在示范园区进行参观学习,还前往一些种植大户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恺易物联网有限公司的介绍,调研团队来到了使用其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恬园进行参观学习,园主伍经理介绍到,智慧恬园以种植蓝莓为主,运用智能农业监控系统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全方位地监管整个蓝莓园,并通过智慧农旅系统发展蓝莓采摘业。伍经理提到政府为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设备提供了一些的扶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园区后期资金紧张问题。他表示物联网技术的使用确实为园区节省了人力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物产值,但是有些物联网设备的故障率较高,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如果能够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可靠性,农户会更愿意使用这些设备。

农业物联网的整体化试建:了解丁蜀·物联网小镇的发展情况

调研团队前往丁蜀·物联网农业小镇展示中心及其下属的一个莲花荡农业示范大田、太湖农业产业园区进行参观学习。丁蜀·物联网农业小镇展示中心派遣专业的解说员为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丁蜀小镇包括现代茶园控制系统、渔业云管理系统、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等在内的物联网农业体系,囊括了当地的养茶业、种植业、渔业、休闲农业等多种农业形式。其中各个系统都能做到最基本的智能监控、环境感知和远程操作,同时每一系统又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茶园控制系统的自动除霜风扇、渔业云管理系统的传感器控制增氧机有序有效开启等。值得一提的是,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中共享电单车与智能充电路灯地配套使用。除充电以外,智能路灯还可感知路面行人和天气进行开关及光线强弱控制,不负其会思考的城市照明系统的美称。除了整体地了解物联网小镇结构外,调研团队还深入莲花荡农业示范大田对宜兴大田的控制管理系统进行实地考察。示范大田的负责人范书记反复向我们展示大田水质的清澈,他提到正是因为通过生物技术防治虫害、施用有机肥料、人工拔草来保证田间作物正常生长,避免了农药、无机肥的使用。当地的水质监测人员表示农田周围的水直接饮用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当调研团队询问田间劳作的农民相关问题时,他们不禁露出笑容并对现在的劳动和收入情况直道满意。

传统农业的转变:深入基层了解普通村民现状

调研团队深入宜兴市丁蜀镇莲花荡村和周墅村,对当地居民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调研团队发现,这两个村庄普通农户对物联网并不了解,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据了解,当地一户葡萄种植园主在此种植葡萄已有8年之久,有了相对成熟的种植技巧以及稳定的销售途径,但仍是小农经济,这是由于其虽然在此之前前往无锡市参加过物联网智慧农业方面的培训,但是由于价格相对昂贵,所以未能使用。同时因为政府的扶持相对较少,加上种植规模较小,使用物联网设备不但不会增加收益,反而会提高投入成本。并且政府在宜兴市有相应的实验地,竞争压力大,故也没有想要增加种植规模的想法。“虽然政府向我们积极推荐物联网技术,但是这些设备的价格是我们这些普通农户负担不起的,而且还存在一些风险,所以我们还是使用我们传统的大棚种植方法……”该普通农户在采访中说到。在整个走访的过程中,调研团队了解到宜兴市的农民数量骤降,村民都转为发展民族手工业,整体生活条件比普通农户更好。这也得益于此地的民族手工业较发达这一优势。

通过走访无锡恺易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智慧恬园、丁蜀·物联网小镇展示中心、现代农业展示中心、莲花荡和周墅村,调研团队发现物联网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大型的企业、农户中及园区化管理下,中小型农户往往难以承担技术成本。农业生产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应用物联网技术确实可以大量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产品产值,但对小规模的农户来说,性价比太低,收益不能弥补成本,只有大型的企业、种植户才有这个实力去实现智慧农业。而中国日后的农业发展趋势正是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自动化,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的应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前景。



湖大资环实践团队赴黄石铬污染暑期社会实践

(通讯员 郑契洲 摄像 高雪圆)“开山塘口400多处、塌陷区8.4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隐患点近500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损毁土地面积21万亩、废弃地7万亩;湖泊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

“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连续7年达到310天以上;长江段水质保持在Ⅲ类水平,磁湖Ⅲ类水质达标率86.5;空气质量优良率76.4%,较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风波港、大冶湖闸、富池闸实现Ⅲ类水质达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这两个看起来截然相反的描述,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地方——黄石。短短几年时间,从污染大市到生态新城,黄石到底经历了什么?

82日,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湖北黄石市典型铬污染场实践团队地调查与治理技术项目团队前往湖北省铬污染治理典型城市——黄石,调查黄石铬污染现状。当日下午,实践团队在黄石市的街头、商场、小区等地分发问卷,在分发问卷的同时实践团队对周边居民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黄石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一提到黄石这个城市,大多数人想到的便是它的矿产资源,也正是因为其资源的丰厚,黄石曾在生态上有过很多欠账,一个老大爷跟实践团队讲这里早些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形容黄石是“光灰的城市、水泥的马路、馍饭的食堂”。黄石前几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但黄石市民更要清晰的认识到要发展,还是要绿色,这在很多地方看来都是一个难以决断的选择问题。

实践团队通过与黄石居民的交流之后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几年,黄石市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碧水蓝天的城市特征更加显著。目前,黄石市已全面展开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积极作为,改善环境质量。

83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工厂附近的村庄和长江边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在采水样之前,实践团队先去往该村做好沟通,并询问该村污染现状。在风波港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一一解答了队员的问题,随后带领队员前往村中采集井水、湖水。当日下午来到黄石市环境保护局,了解目前黄石市关于重铬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黄石这几年来环保方面的进展,带领队员参观了各种实验仪器,并向实践团队介绍了黄石市对未来环保方面的规划。据市环保局介绍:“今年下半年,黄石市除了持续推进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提升油品质量,强化面源污染管控和重污染天气的应对等常规工作,还将严格落实大气污染源点位“点长”责任制,抓好一氧化碳、臭氧污染的整治,并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严格准入管理,让黄石这片天空更加明净、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截至目前,黄石市3个国控、3个省控跨界以及饮用水水源地均实现Ⅲ类水质稳定达标,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正加快推进相关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84日上午,实践团队奔向前一天晚上决定去的村庄。在村庄里分发问卷、采取水样的时候,村民们很积极的向队员诉说周围工厂在夜晚偷排废气,味道极其难闻,而他们却没有办法。从前村民都是喝着长江水,靠着长江水活着,现在的长江清澈不再,家家户户不得不去使用自来水。

道理是直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治理污染的道路必定不会平坦。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黄石市的环境已经得到了改善,相信在黄石市民的共同努力之下, 黄石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将不断推进。通过对黄石市铬污染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当前的条件下,黄石市的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关人员应该从环保工作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符合黄石市的环境应对措施。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为我国环保事业的顺利开展和解决我国现存的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下一篇:侯勇赴恩施慰问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